363
文章数
坚定信心 精准施策 为稳住中原经济大盘贡献财政力量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求,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推动中央和我省一揽子政策措施靠前发力、精准落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高效的执行力确保全省经济大盘稳定稳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降本赋能 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紧盯企业成本高、现金缺、融资贵、用工难、订单少等痛点,精准落实一系列惠企利企财政政策,为市场主体撑腰护航。
五是更大范围担保增信。积极运用省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池政策,支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市县融资担保机构、银行等各方主体构建形成2:2:4:2的风险分担机制,解决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后顾之忧”。带动全省融资担保机构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能保尽保”。截至6月底,中原再担保集团在保余额达到458.4亿元,其中支小支农担保余额416.1亿元,占比90.76%。
多元融资 全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坚持“项目为王”,用好各种财政金融工具,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
一是统筹基建资金。今年以来,统筹中央和省基建等资金229.7亿元,聚焦交通、能源、水利、城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支持十大水利工程、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加快实施,带动“三个一批”重大项目滚动推进。
二是用好专项债券。率先建立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常态化、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月调度、使用管理督导核查三项制度,推动专项债券储备足、发行早、支出快、绩效优。截至6月底,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2086亿元全部发行完毕,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共计2097个项目,目前正在督促市县加快项目建设,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三是强化基金运作。重塑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制,实施集中统一归口管理,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基金运行机制,优化基金布局,改革组建创新投资集团;强化保战略促产业功能作用,健全考核激励、收益让渡、容错免责机制,释放基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截至目前,省级政府投资基金21只,涵盖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四大领域,总规模达2138.7亿元,已直投项目728个、投资金额425.5亿元。
四是应用PPP模式。坚持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省、市、县联动推介PPP项目,力促市政工程、生态环保等19个行业领域的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截至6月底,全省共纳入PPP管理库项目841个、投资额10524.3亿元。
五是引入金融活水。认真履行省管金融企业出资人职责,积极用好考核“指挥棒”,督促引导省管金融企业发挥功能作用, 今年上半年,7家省管金融企业通过贷款投放、保险、信托、投资基金、担保等各类金融业务投放资金约5170.94亿元,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聚焦关键 集中力量保障好基本民生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支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优先保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筹措资金45.65亿元,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支持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大力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技能就业、技能增收。对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实行财政全额贴息,个人不再负担贷款利息,按照2022年我省新增100亿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以及当前贷款利率测算,5—12月将为创业者减少利息支出1.4亿元。
二是强化兜底线。今年以来,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5.4亿元,通过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保障了378.4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全省366.4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优抚等提标补助政策,其中低保、特困人员补助标准自2011年以来连续12年提标。
三是打造“连心卡”。把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打造成为群众的“连心卡”,今年上半年,全省218个县区均已实现“一卡通”集中发放,共涵盖粮食安全、困难救助、危房改造、就业、教育、移民扶持等补贴项目199个,累计发放资金207.77亿元,惠及群众7079.74万人次,涉及2394.2万人。
四是捧稳“金饭碗”。中原熟,天下足。今年省级共安排资金184.4亿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维修养护,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发挥“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作用,引入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培育壮大涉农产业龙头企业,截至6月底,农业信贷担保在保业务16.65万笔,在保余额215.16亿元。
守牢底线 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从安全发展和财政可持续发展出发,抓住牛鼻子、把牢关键点,抓好财政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一是推进过紧日子制度化常态化。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出台文件,先后共明确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强资产工程管理等8方面20条具体措施,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预算安排同执行、评审、审计、绩效的挂钩机制,惩治浪费、激励节约,腾出宝贵资金用于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二是扎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最大力度下沉财力到县区,落实好县(市)财政运行分析调度机制,定期对各县(市、区)财力状况、收入运行、库款保障、“三保”等重点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调度分析,及时发现和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
三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按照“分类施策、因地施策、一债一策”原则,用好债务在线监测平台,指导市县重点采取“八个一批”方式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把政府债务风险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等政绩考核体系,严禁各类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四是防范金融风险。按照“银企共生、企企互助”原则,构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联合处置机制,对重点企业、地方金融机构等风险爆雷事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事一议做好处置,做好利用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和化险工作,扎实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严格防范融资平台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向财政领域传导。
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