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文章数
河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线上展——《明文海》删余稿
河南省藏
《明文海》删余稿
河南省图书馆藏
(清)黄宗羲编
清乾隆内府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匡高 22.6厘米,广16.5厘米。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版心题“钦定四库全书”。钤有“乾隆/御览/之宝”“文渊/阁宝”。乾隆时曾对已抄成书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进行复查。此删余稿应是在此次复查中抽出。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河南省图书馆藏
《明文海》卷帙浩博,内容宏大,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史学价值,都非常巨大,在学界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因为《明文海》成书后未曾付梓,又绝少传抄,因而愈显珍贵。历史学家陈垣曾考证,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其收录万页以上的著作共有 31 部,《明文海》即为其中之一。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为消除反抗清朝的民族思想,加强文化统治,乾隆皇帝下令对已抄缮成书的《四库全书》进行复查,对一些书籍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和抽换。而这些被删改、抽换的书籍内容虽不显示于《四库全书》中,却大多以其他形式保存了下来,成为珍贵的史籍资料。这部《明文海》删余稿,便是这次复查过程中抽换出来的内容之一。
《明文海》删余稿计有散页 135 页,内容为《明文海》第74、75、76、77、224、227、228 等7卷中的部分。删余稿不再分卷,基本上按照《明文海》原书的先后顺序装订成册。这些散页均使用上等开化榜纸, 直行红格,每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以端楷抄就,在纸张、行款、印色等方面都与如今可见的四库文渊阁本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完全吻合。另外,《四库全书》有在每册首叶钤阁名印章,末叶钤“乾隆御览之宝”印章的做法,在删余稿中,卷224末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卷227首叶钤有“文渊阁宝”朱印,亦与之完全一致,由此可证明这些散页确实是从原文渊阁已抄成的《明文海》中抽出来的。
河南省图书馆藏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供稿:古籍部 张莉
精彩阅读